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河源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河源市委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工作要求和文件精神,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把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推进强县兴镇带村,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紧紧跟随市委、市政府“抓好一三五,做强百千万”,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工作步伐,推动贝岭全镇各村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平衡,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壮大镇域经济
1.加快镇域产业培育升级。积极引导产业优化布局,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实施“一把手”抓招商,以培育生态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为重点,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打造特色产业,引进一批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促进产业发展。
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擦亮“六色”文旅品牌,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产业,建设康养小镇。
3.发挥好农村经济组织联动带农作用。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社, 示范带建设要积极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支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加快发展。要发挥好经济合作社在农业科技创新赋能、 基层农技推广、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三品一标”培育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培育一批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和示范社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引导以家庭农场为成员组建农民合作社,引导推动农民合作社办公司发展。深化社企对接服务,遴选一批优质企业,解决主体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共性难题。鼓励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
4.推进强村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资,或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或入股镇村联合发展平台,以项目联建等形式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一体化、社会化服务等带动农民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增收的经营渠道。
(二)强化乡镇联镇带村功能
1.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加快补齐乡镇服务“三农”的短板弱项。
2.打造兴旺的商业圈。强化商贸服务功能,巩固提升农贸市场,推进农贸市场规范管理,促进镇村汽车、家电消费,加强镇村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建设。
3.打造便捷的生活圈。大力发展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小公园、小广场、小球场等公共活动空间。
4.开展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巩固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成果,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圩镇建筑风貌管控,开展立面整治,深化乱搭乱建问题治理,改造提升旧民居、旧街巷,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圩镇。
(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1.狠抓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快灯塔盆地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聚力孵化乡村文旅新业态,同步 ,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通过文创聚力打造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乡村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结合文创产业孵化建设一批精品民宿、红色旅游、乡村美食、户外运动、民俗体验、文化 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促进美丽乡村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3.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完善农民务农收入增收长效机制,鼓励农民开办创业创收项目,稳定提升经营性收入。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确保各项惠农补贴资金足额精准发放,拓展转移性收入。
(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做好乡村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房风貌规划。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做好乡村布局规划,分类确定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等村庄类型,严格控制村庄搬迁撤并范围。精准做好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布局村庄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体现“乡愁、乡风、乡貌”。科学做好农房风貌规划,提供农房设计和建设指引,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开展农房建设试点示范,管好增量、优化存量,解决好“有新房无新貌、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要求,加强农村建房全流程审批和规范管理,保障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合理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
2.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巩固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成果,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
3.推进基础设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突出“水”和“路”建设,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向进村入户倾斜、向田间地头延伸,推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普及双车道公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五)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实施“头雁”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作风建设,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2.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监督检查、巡视巡察,深入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的监管,加强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督执纪执法,重点查处镇村“一把手”腐败问题,常态化惩治涉黑恶腐败和“保护伞”,持续完善基层监督体系。
3.加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
4.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积极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推进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联创联建,创新村级议事协商制度,积极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
5.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推进移风易俗。
6.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健全镇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万千农民素质提升行动”,抓好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
2.健全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探索村庄互助特色养老模式。
3.优化镇村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升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执业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前服务基层一年措施。
(七)深化城乡综合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创新“股票田”、连片流转、互换并地、土地托管等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部署,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体制,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用好特别法人身份,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产业开发、资产租赁、服务创收、混合经营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践模式,健全农民在共同经营中共享收益的体制机制。
3.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多层次市场主体,推广“公司+”生产经营模式,构建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政策体系
1.科学精准分类施策。根据市县建立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1+N+X”政策体系。全市县镇村分别划分成了不同的类型,并制定了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支持政策。不简单比总量、比规模,更加注重质量指标、人均指标、特色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生态环境、群众幸福感、公众满意度等。
2.各村(居)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镇级在市的要求,在县的统筹指导下制定各村的具体工作方案。
(二)动员社会力量
1.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提升行动。动员企业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深化镇企共建、村企共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的社会资本和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
2.鼓励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发动民营企业等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四、组织领导
(一)完善指挥体系。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当好“一线施工队长”,积极和挂钩联系镇市领导同志,联系村县领导同志沟通交流,镇干部联系组,督促工作落实,协调解决问题。
(二)践行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健全自下而上、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城乡经济、改善环境、保障民生、富民增收上,让城乡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加强监督检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确保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