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紧抓牢粮食安全底线,筑牢“三农”工作压舱石
一是聚焦稳住粮食生产、农产品供应保障这“两大产能”。全面压实早晚稻生产、秋收冬种,稳住生猪等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快规模猪场产能释放。二是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继续做好剩下11个撂荒耕地50亩以上图斑的复耕复种工作;加强绿色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对5个甘薯千亩示范片、17个水稻早晚造千亩示范片、2个花生千亩示范片等加强技术指导,加快熟化优化的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不断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三是培育农业经济增长极。紧盯关键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指标,确保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重点抓好粮食、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以及生猪出栏等重点指标的增长,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对农业经济指标的科学分析和指导精准度。
二、聚力抓实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鼓励贝岭镇雁化村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扩大规模,积极探索“帮扶资金+强村公司+企业”发展模式,通过上级驻镇帮镇扶村资金投资建设基地厂房,镇村以固定资产入股强村公司,由强村公司将资产出租给第三方运营,实现村集体增收和带动就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可引入预制菜企业进一步发展成鱼类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协调解决赤光镇蛋鸡养殖项目难点、堵点问题,推进龙川蛋鸡养殖产业实现规模扩大、技术提升、品牌增强。合理利用水库及荒地资源,推动聪明鱼公司智能渔方(网箱)养殖项目落地超150亩,拟投放600个渔方网箱,推动渔业产业增资扩产。加快谋划2025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补改投项目和千亩蔬菜基地项目等,拟协助国资申报龙川肉联厂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其中“补改投”财政资金5000万元,由龙川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平台企业运营项目地址位于佗城镇高涧村,建设规模为53亩。二是做大做强龙川农业品牌。擦亮“龙川山茶油”品牌,“龙川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10月18日在深圳宝安举办地理标志发布会,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传媒出台了《“千年古邑 茶油飘香”龙川山茶油品牌融湾融深系列活动方案》,旨在把龙川茶油作为名片,打造其成为河源市第四个、龙川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动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农文旅”为切口,健全农业产业的商业服务配套,在高铁交通枢纽谋划打造龙川农特产品电商产业园,切实推动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等多种产业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三是谋划建设数字农业中心。积极抢抓数字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推动超长期国债与数字农业中心建设项目结合,用好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助力农业数字化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质量监管、农业产销衔接、农业数字金融等多方面多领域纵向拓展。
三、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共同促进全域乡村振兴
一是提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点。加快推动“东江水韵”首期、“霍山红印”示范带项目、老隆板塘书屋工程、佗城镇佳派环湖综合体工程、鹤市镇河布乡村技艺研习所工程、紫市镇新南侨乡文化博物馆工程等项目进度。接续谋划“东江水韵”二期(下游)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并积极申报专项债,加强示范带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的有机衔接,推动城乡融合、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二是推进城乡风貌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推进高速和国道沿线以及重点区域城乡风貌提升,进一步改善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挂图作战,确保如期实现“安全隐患有效消除、城乡风貌整体提升”目标,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典型村建设,加强与省市对接,掌握典型村可争取的资金政策、考核要求等信息,让我县典型村享受到省市的政策红利,并进一步做好业务指导,全面梳理培育指标和负面清单扣分风险点、隐患所在,及时做好查漏补缺,确保35个典型村顺利通过评定验收。三是推广用好“三资”平台。进一步推动河源市级“三资”管理平台的应用,提升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和信息化水平,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帮扶协作机制效能。今年8月完成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第二批工作队选派轮换工作,全县24个镇驻镇工作队已全部进驻完成。下来,将强化驻镇工作队在人力资源、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加强与纵向、横向帮扶、双百行动等帮扶力量衔接联动,同向发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