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龙川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龙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指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抢抓“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扎实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示范区”“排头兵”和“六个抓”工作安排,坚持稳字当头,又稳又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 述
根据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70.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第一产业增加值33.85亿元,增长1.5%,拉动GDP增长0.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9.23亿元,下降5.7%;其中,建筑业增加值10.39亿元,下降11.0%;工业增加值28.85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97.17亿元,增长7.2%,拉动GDP增长3.9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2.13亿元,增长9.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2.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97亿元,增长19.2%;金融业增加值5.53亿元,下降0.5%; 房地产业增加值19.59亿元,增长4.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1.42亿元,增长5.3%。三产占比调整为19.9:23.0:57.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了0.9、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21年,全县人均GDP为28644元,增长4.6%。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38亿元,下降5.2%。其中:种植业产值25.20亿元,增长1.9%,林业产值10.05亿元,下降40%,牧业产值11.76亿元,增长17.0%,渔业产值1.67亿元,增长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1亿元,增长8.5%。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83万亩,粮食总产量23.88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2.75万吨。花生总产量1.3万吨。年末水果面积9.16万亩,水果总产量8.39万吨。
全年生猪出栏33.38万头,出售和自宰肉用禽712.06万只,家禽肉产量965.4吨;肉类总产量3.6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62万吨;渔业养殖总面积2.48万亩,水产品总量1.40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地膜用量466吨,农药用量596吨,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9977吨。农村用电量24307万千瓦时。
三、工业
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8.1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4.68亿元,下降4.1%;工业增加值26.11亿元,下降10.0%。从企业类型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52亿元,同比下降20.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0.59亿元,同比下降1.6%。从企业规模看,全县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3.72亿元,同比下降1.6%;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12.39亿元,同比下降4.6%。
全县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9.42亿元,下降13.0%,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4.4%。园区入库税收实现2.49亿元,下降40.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其中基础设施增长36.2%,房地产开发下降4.3%;工业投资下降2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7.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8.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7%;从投资来源看,全县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4%,占投资总额的46.3%。
全县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19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3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4.3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87.6%;安装工程产值2.0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12.3%。
五、交通和邮电
全县通车里程3832.4公里,公路密度124.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94万人;客运周转量为15638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72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40968万吨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76亿元。本地固定电话年末用户5.45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9.37万户, 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86万户。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39亿元,增长7.1%。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同比增长6.1%。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2.03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29亿元,同比增长11.0%。电商产业园销售额1.19亿元,同比增长9.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其中,服务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1%,消费品价格指数与去年持平。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交通和通信、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和服务分别同比上涨3.1%、2.3%、1.4%、1.0%、0.5%;衣着、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下降2.4%、1.5%、0.6%。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县实际到位内联资金22.55亿元,下降38.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08万元,同比下降53.2%。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1.3亿元,下降3.7%。其中出口23.7亿元,下降11.9%;进口7.6亿元,增长35.7%。
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霍山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3A级景区2个,五色茶岭景区、绿油花果树小镇、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丰稔镇黄岭村、细坳镇小参村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成为热点,全域旅游的“龙川样本”逐步形成。但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98.49万人次,下降15.5%,旅游总收入7.93亿元,下降15.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33亿元,增长6.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7.63亿元,增长4.3%。全县完成税收(含海关)总收入11.38亿元,下降10.1%。
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72.50亿元,同比下降1.4%。各项贷款余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6.1%。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4.55亿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15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40亿元。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截止年末,我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截至2021年末,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2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6家,入库科技型企业32家,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3项。
我县专利授权757件,其中发明31件,实用新型542件,外观设计184件,截至2021年12月,有效发明专利136件。2021年商标申请量796件,注册量960件,有效注册商标量4326件。
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22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含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含民办1所)、完全小学79所;幼儿园147所;县特殊教育学校1所;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214个。全县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135098人,其中普通高中16559人,普通初中34854人,小学59638人,幼儿园在园生23909人,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38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730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9382人,其中中学5525人、小学3857人;幼儿园教职工2555人;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59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59人。高考600分以上的有35人;本科入围2473人,本科入率43.5%。
十、文化、体育
全县有艺术团1个,电视差转台1个,电视覆盖率99%,有线电视终端用户3.5万户,其中县城2.0万户。全县拥有各类体育馆3个,各类体育活动场所1368个,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十一、卫生、人口与就业
全县户籍总人口97.28万人,总户数29.17万户,其中男性50.17万人,女性47.11万人。常住人口59.41万人,人口密度为193人/平方公里。其中,城镇人口为20.16万人,农村人口为39.25万人。全县(公安)出生人口8280人,出生率为8.51‰;死亡2991人,死亡率为3.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4‰。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39个,实有病床位4604个,卫生技术人员3299人,其中执业医师1488人。
2021年,全县登记失业率为2.48%,较去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我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68元,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3元,增长9.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9802元(2020年以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全市统一,不分县区统计)。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0个,较去年增加35个,治理投资总额8419万元,较去年投资减少20960.25万元,下降71.3%。
十三、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县拥有福利敬老院27所,收养189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6.24万人,医疗保险6.65万人,工伤险5.16万人次,失业险3.63万人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2万人 ,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8.09万人。
2021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76宗,死亡28人,受伤 222人,直接经济损失219.5万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三个指标总量为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按当年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