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龙川县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2886人

龙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longchuan.gov.cn2020-08-05来源: 河源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

p1_s.jpg

培训机构组织群众开展月嫂职业培训 陈小玲 胡志勇 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疫情冲击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龙川县多措并举,进一步改变和优化服务方式,大力开展就业培训,丰富线上用工对接渠道,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 1月—6月,龙川县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886人,扶持自主创业3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9 %,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

  “南粤家政”工程网络招聘

  让就业人员“走出去”

  近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南粤家政”工程专场网络招聘会,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面试,通过“云端”使就业人员“走出去”。

  在招聘会现场,经过家政公司专业培训的30名家政人员陆续走进面试室,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招聘方进行面试。今年37岁的曾建是应聘者之一,有着3年育婴工作经验的她,被惠州一名雇主看中,双方初步确定了雇佣关系。“云就业”让曾建感到很开心,她表示:“不再需要前往珠三角大城市,通过视频面试就可以找到工作,省时省力也省钱。”

  据了解,在当天举行的专场网络招聘会上,像曾建一样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技能成功找到心仪工作的共有13人。邹武是龙川县一家家政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据他介绍,龙川本地的家政市场相对较小,薪资相对于珠三角也较低,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到珠三角城市就业的期望较高。针对这种情况,该公司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与深圳、惠州等沿海城市的家政公司对接,把经过培训的客家月嫂、保姆、孕师等职业人才输送到珠三角,让县内的就业人员实现“走出去”就业。

  家政劳务培训服务是龙川县“南粤家政”就业工程的一项具体举措。龙川县全面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就业工程,助力稳就业。其中,“南粤家政”工程列入十件民生实事进行推动,将完成全年家政服务技能提升培训5000人的目标任务。

  7月11日,龙川首家“南粤家政”工程促进就业工作暨龙川县仁享职业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据悉,成立龙川县仁享职业培训学校是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南粤家政”工程的一项具体举措,学校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待就业人员、贫困家庭等就业群体提供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持续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家政从业人员,促进剩余劳动力成功就业。

  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让求职者“招进来”

  龙川县发挥招聘会及劳务集市的作用,通过网上招聘,做好企业的招用工工作,积极解决各类就业群体就业需求;对工业企业的就业人员实行专职人员对接服务的方式,开通“复工复产”接送直通车,全力做好就业失业的监测工作,进一步促就业、保就业,让求职者能够“招进来”。

  开通“复工复产”接送直通车。中建二局广东建设基地有限公司是龙川县钢结构制造业的龙头,用工量达数百人。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的4月份,该公司的100多名技术型员工由“复工复产”接送直通车从外省接到了生产车间,确保了满产能生产所需的人力。龙川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的3月—4月,园区以“点对点”的方式接回数批返龙川务工人员,打通务工返岗“最后一公里”。而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今年以来,组织“点对点”接送返岗专车150多辆次,让931名务工人员成功返龙川返岗入职上班 ,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高效的服务保障。

  大力推广线上招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县企业用工服务中心,重点做好工业园区内外的82家企业的用工工作。该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引导求职者与企业无缝对接,让就职者实现本地就业的同时,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在多方的努力下,今年4月份全县82家规上企业全部复工,工业园区新增用工量13%,1万多名企业职员上岗。

  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充实企业招工渠道。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对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业务指导,加强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与企业的对接,引导第三方为企业精准招聘。同时,结合龙川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摸查汇总,推出“龙川县劳动力扫码求职登记”微信二维码,为贫困户上门送岗位服务,促使贫困劳动力就业。截至7月底,为404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

  落实政策,发放就业补助。龙川县对园区(含四个工业小区)工业企业新增务工人员,且在园区企业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给予交通费补助,对老员工带新员工到园区工业企业务工,且新员工务工满3个月的,经企业确认和县有关部门核实后,对介绍人给予相应奖励。

  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组合拳”。龙川县创新发展思路,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服务企业用工、帮助群众就业为重点,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形势稳定,进一步促就业、保就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