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魅力龙川 > 旅游龙川 > 美丽龙川

佗城

龙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longchuan.gov.cn2020-05-05来源: 河源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

  □康兆妮

  这是一个平凡的小镇,平凡的河流山川,平凡的客家种族,跟中国大多数村镇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它古老、宁静、生活节奏缓慢。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土生土长,祖祖辈辈数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与万物生灵相依相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活经典,谱写了天人合一的美丽篇章。

  早在公元前214年,年轻的赵佗带着平定百越的历史使命从番禺出发,一路巡察。当他来到此地,看见巍峨的嶅山挺拔陡峭、危崖耸立;山下的田原,平实敦厚、平坦宽阔;白练般的东江河水,清悠明澈;大大小小的溪流,纵横交错;孕育着茂盛树丛的广袤土地,所有这些,让他选择留了下来,设立龙川城,定都此处。从此,他锐意经营这个山州草县,传播中原文化,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这个曾经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地方,开始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流的融合,成为千百年来东江中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重镇,逐渐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后来也因为他的名字,这座小城,被称为“佗城”。

  崇文重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方百姓求得进步发展、变强变富的不变定律。佗城的教育,始于先秦的儒学教育,自秦人霍龙的祖先从吴国迁入南粤后,学崇周公孔子,世代相传。大唐时期,佗城便建起了城北学宫,作为历朝祭孔活动的庙宇和管理儒学的所在地,据历史记载,城北学宫在唐代时期曾经非常鼎盛,尊孔读经成为时尚,科弟蝉联、人文蔚起。但是,历史总有一些遗憾,这座劳苦功高的学宫,在元代先后两次遭兵燹,后成为废墟。至明朝,佗城人民又建起东学宫,这座神圣的殿堂,虽历经风雨,幸存至今。

  学宫,当地人更喜欢称之为孔庙,从建成的时候起,就是佗城子弟拜师求学的圣地,从民办私塾到公立学堂,一直在全镇人民心目中享有神圣的地位。在几经兵燹累次遭毁几次重建中,办学几百年,为中华民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

  科考,是古代甄选人才的主要途径,佗城考棚,位于西门,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建成以后,龙川的每年科考会试均在这里进行。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考棚显示了它的公平与公正、择优而取的原则,一直鼓励子民发奋勤读,正如前厅屏风上的对联说的:“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土族;出类拔萃者会聚白衣卿相。”

  学宫与考棚并存,在全国为数不多,这更证明了佗城教育的鼎盛,证明了佗城人民对知识的崇尚和敬畏。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佗城人民一直恪守着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西门口码头,始建于宋代,是当时龙川城最主要的交通枢纽。西门码头热闹繁华,为龙川城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踩着长满青苔的青板砖,可以想象当时的挑夫挑着水路运输的货物,行走在这个码头的台阶上,把货物源源不断地送往神州大地的情景。

  穿过西门码头的石板桥,便是嶅湖,这里曾经十里平湖,是龙川古八景中的一个主要景点——“嶅湖秋月”。当年苏东坡曾于此纵情吟唱:“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顶峰高积雪多。”旖旎的嶅湖,给古城增添美轮美奂的风光,却时有水患,宋哲宗年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被贬,曾在龙川滞留,看到村民农事艰难,生活艰苦,便提议筑堤储水灌田,从此年年旱涝保收,为古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后人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也为了纪念他,称此为“苏堤”。因年久失修,苏堤现存部分约1000多米,堤外墙石砌,横断面呈梯形,中间用砂土夯实。堤高2.5米、顶宽2米,堤面铺鹅卵石。

  千年古堤,每一处都透着历史和文化的味道,多少文人墨客为嶅湖的秋光夜色倾倒,有诗为证:“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斗转星移,现在的嶅湖早已淤化成百亩良田,古邑的人们称之为“大路田”。这片良田给古城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保障,每年两季的水稻,成为这里的主角。每当燕子归来的时候,古城的人们便开始插秧前的准备工作。伴随着人们在水田里忙碌,燕子也更加勤劳,翻耕后的水田中带来令它们兴奋的大餐,轻掠飞舞的燕子、兴奋奔跑的孩子、脸上洋溢笑容忙碌不止的农人,让整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播种的农作物不仅有水稻,还有花生、大豆、甘蔗、玉米,也有各种各类的蔬菜,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千古流传的“嶅湖湖水漾金波”的风景虽不复存在,但是,因为这里旖旎的风光,也因为这里的闲适和自由,人们喜欢到这里漫步,目前是古邑百姓最为喜欢的休闲运动之地。

  老塔,已然成为古城的标志,它坐落在大路田的西南方东江河畔的一个小山岗上。据历史记载,此塔始建于唐朝开元三年,所以叫“开元塔”,又因宋朝名相吴潜受贬寄居于塔下古寺而得名“正相塔”。整座塔高30.1米,为平面六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登上塔顶可鸟瞰佗城全镇,远眺东江,山川秀色尽收眼底。关于这座塔,有许多委婉动人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七仙女造塔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东江时遭水患,常致庄稼无收、房屋倒毁。有一天,天上的七仙女偶然溜出来玩,看到此情此景,同情心大发,不惜违背父命,连夜为百姓建造起这座塔,用于镇妖压邪。因为天亮前必须赶回天庭,所以塔建好后来不及封顶,一直以来,这座塔又被称为“仙塔”“无顶塔”。传说,风清月朗的夜晚,还有人看到过七仙女的身影在塔顶上飘过呢!

  跟这座古塔历史同样悠长或更长的,是东瑶村的石灰、砖瓦、陶品烧制,早在唐朝,东瑶村就开始了烧制业。这里有一座叫“杉树窝”的小山墩,野草蔓生的地方,藏着一个个拱形的土窑,它们呈馒头状,内壁坚硬结实,后膛有通风口,村民们称之为“仙窑”,意为年代久远、神仙所为。1985年,考古专家在东瑶村发现60多座古窑,通过窑内砖块与佗城建于唐宋时期的塔、城墙、庙宇比较,发现东瑶古窑生产的青砖尺寸、质地、火候与这些古建筑用砖极其相似。笔者是东瑶村人,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懂事起到初中毕业,村子的砖瓦烧制一直没有停止。这种古老的工艺一直被村民传承。因为烧制砖瓦需要大量的燃料,所以收割燃料是村民通过劳动挣钱的主要途径。在笔者的心目中,东瑶的砖瓦烧制业,不仅是工艺匠心的传承,更是村民们养家糊口的工作。“仙窑”和“仙塔”的说法,让它们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也在古城人民的口口相传中经久不衰。

  正相塔的西面有一个小村庄,位于嶅山脚下,来自白云深处的山间小溪蜿蜒穿梭,在山下的另一处,地面喷发出一股最高水温达90℃的温泉,与嶅山溪流汇合,形成一条四季温暖的溪流,当地村民称其为“合溪”,也将这个村子称为“合溪村”。这两股天然的溪流被看成大自然的馈赠,合溪村民们常到这股热流的喷发点杀鸡煮蛋,不仅节省了燃料,也让居家过日子多了一份便利和浪漫。更为珍贵的是,这个温泉可以有效治疗银屑、疥廯等皮肤病,还具有舒筋活络、美容健体等作用,因此不少村民直接从溪中取水洗澡。近年,这里被开发成为温泉度假村,成为佗城的旅游胜地,吸引了诸多游客。

  鹤塘村,是佗城乃至龙川的南大门,东江河从北往南穿村而过,几百亩水田沿着河滩匍匐蜿蜒。早在十多年前,这里突然栖息着一群白鹭,在这冬季也不太寒冷的村郊终年盘旋。数量从十多只到几百只,现在上千只。河水涨漫时形成的湖泊、沼泽,孕育了成群的鱼虾,物种丰富的湿地,成了白鹭的乐园。它们啄食湿地里的鱼虾、田螺,也啄食稻田里的蝌蚪、虫子和草地上的虫蚁。河中央的汀渚,长满灌木、乔木,郁郁葱葱,是白鹭安身休憩、筑巢育崽的理想之地。村民自觉地保护着这种机灵而吉祥的鸟,使得它们的家族越来越大。白鹭飞翔在村子的上空,河面、水稻、菜地、牛背上,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靠近河边的居民,时常一开门,就能看到它们在眼前飞掠。

  这座古老的小镇,里面还藏着许多古迹:越王井、越王庙、古城墙、马箭岗,也有许多新时代的印记。

  穿过历史的长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它的人文风情,还有岁月积淀的文化内涵,它的古风新韵,使这座古城成为继承和发扬华夏文化的历史符号。佗城,正以它坚定的步伐,继往开来,稳步前进。(本文参考资料《佗城镇志》《古邑佗城》)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