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长者助手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政务公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龙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龙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longchuan.gov.cn2011-05-23来源: 龙川县发展和改革局 阅读人次:-
【字体:

   一、“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的幸福龙川为总目标,坚持“工业立县”的发展理念,坚持“四化并举”和富县强镇的发展战略,努力完成九大主要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河源新兴生态工业基地;以旅游休闲产业为龙头,创建客家古邑旅游休闲名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建设,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教育强县、人文龙川,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探索建立碳汇林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奋起直追,奋发有为,奋勇前进,争当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1-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10%,达到170亿元和4.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21850元;工业增加值年递增15%,达到80亿元,电子、制药等新兴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比例在50%以上,基本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88%以上,形成新兴工业与旅游休闲产业主导的产业格局。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托京九铁路、汕昆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和国、省道,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三纵六横的交通公路网络,以珠三角轨道交通同城化为契机,争取广惠轻轨延长线进入我县;电网、电源、水利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推进通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3.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以富县强镇战略为主线,以强化规划综合调控为基础,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建宜居城乡活动。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努力完善城镇功能,使城镇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达45%。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争创新优势。东江、韩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建设碳汇林业示范基地。至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单位GDP能耗控制在15%以下,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下降至0.6。

  5.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6%以上。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5%。

  6.社会文教事业更加繁荣。至2015年,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将得到根本转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设施先进,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事业繁荣。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初中毛入学率达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6%;“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2015年职高的学位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0%以上。全社会体育健身意识增强, 7~70岁人口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体育人口)达到该年龄段人口的59%以上。

  7.社会和谐发展。至2015年,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政策生育率提高到9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内,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三)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明确发展目标,彰显后发优势,切实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四化并举”发展道路。力争做到好字优先,不搞低水平扩张,不搞短期行为,重在打基础、上水平、利长远、惠民生,认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工业立县。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打造河源新兴生态工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建设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和幸福工业新城。大力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接纳能力和招商引资水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专业产业,打造以“新电子”为代表的四新产业基地,争创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三是坚持四化并举。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实现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旅游产业化以旅游休闲产业为龙头,以创建客家古邑旅游休闲名城为目标,重点建设高端休闲度假项目,发挥聚集带动效应,加快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以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创建农产品区域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坚持优化布局。加快实施三大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南部、中部、北部三大主体功能区定位。南部以老隆、登云、佗城为中心,主要依托南山产业转移园和幸福工业新城带动,重点发展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加快产业聚集发展。中部以龙母、赤光等为中心,主要依托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以生态种养业基地建设为主。北部以上坪、细坳等镇为中心,主要依托丰富的矿产、林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开采、深加工产业,打造资源工业重镇。

  五是坚持生态优先。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完善生态发展激励机制。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打造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绿色龙川。

  六是坚持重视民生。坚持“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富民惠民放在更加优先位置,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断改善城乡群众生活环境。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不断提高,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加有尊严。

  二、主要任务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龙川新兴生态工业基地。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四新产业基地。

  (1)培育产业龙头,加快产业集聚。遵循“集聚化、高端化、低碳化”原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以“新电子”为代表的四新产业基地。以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的景旺电子、宗德电子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专业产业,促进新电子产业集聚,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链。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重点发展原材料中的玻纤布、铜箔和覆铜板加工等,加快宗德电子PCB项目建设,延伸上游及配套产业,引进相关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园区内道路、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转移接纳能力。按照“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效能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开发一块 、配套一块 、成效一块”的原则,力争把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新电子信息专业产业基地和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争取五年见明显成效。

  (2)加快推进幸福工业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幸福工业新城的规划及实施,完成跨铁路隧道等主要通道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广梅汕铁路集装箱货场建设。幸福工业新城以物流园区和县城新区为带动,重点发展新电子、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四新产业,将幸福工业新城打造成为以四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物流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

  (3)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以规划为导向,抓好全县工业布局,重点布局以县城为中心,从登云(大坪)到佗城的工业走廊。主要是县城东部的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产业,完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龙川新电子基地;幸福工业新城,重点发展物流相关的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加快产业集聚,打造河源新兴产业基地;县城南部的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城南新区(宝龙工业园、宝塘工业园,航辉、枫深、新城、梅村工业小区),重点提升特色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三大工业板块要以效益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化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立足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引进和依托相关产业,强化区域功能对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注重各产业功能区、居住和服务配套功能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依托,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构筑产业集聚化、一体化和高端化格局。

  (4)围绕“四新”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按照《龙川县“四新”产业发展领域、区域分布以及政策导向》,开展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有方向地招商。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营造低成本投资环境。政府各部门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入产出率,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

  (5)促进工业园区功能升级,提升园区综合效益。以《市工业园区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为导向,对产业转移园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最低标准和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税收等方面指标进行全面检查改进,不断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提升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提高园区经营管理水平,着重提高矿产资源加工和电子信息、制鞋、制药、冶金、毛织等行业的经济效益。

  (二)以旅游休闲为龙头,创建客家古邑旅游休闲名城。

  1.以旅游休闲产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1)加快旅游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建设高端休闲度假项目。加快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产业的转型升级。五年内打造古邑文化游,打响休闲康体游,做强自然风光游,做强做大红色游,做活农业生态游。一是做大做强霍山旅游风景区、七目嶂景区、知青村、鹿湖寺等,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高档次的休闲度假酒店及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景区功能档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做大做强赵佗故城旅游风景区,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改造升级,加快落实风景区发展规划,建设集赵佗文化和客家文化研究,文化旅游、客家文艺、工艺品加工生产销售、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三是做大做强佗城温泉国际度假区,建设高档次的休闲度假酒店及文化娱乐服务设施,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打造龙川温泉龙头旅游休闲产品。此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旅游,加快申报“中央苏区县”,修复和完善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

  (2)策划推广精品旅游休闲线路和景点,打造“客家古邑·人文龙川”旅游名片。联合策划推广东七大名山之一、有“丹霞第二”霍山风景区;广东省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赵佗故城;东江第一温泉池—合溪温泉,重点打造霍山—合溪温泉—佗城“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形成河源乃至全省旅游休闲著名品牌。加快建设九龙潭瀑布和七峰山等自然生态旅游区,利用丰富的矿泉、温泉和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以山水景观为主体、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城郊型旅游品牌。以五官塘农业产业化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为龙头,结合种植业、养殖业与人文地理等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打造一批乡村游知名景点。

  (3)新建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旅游休闲产业水平。主要有:明骏新知青村旺茂新村,融餐饮、住宿、知青文化风情园、农家公寓于一体,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鹿湖生态旅游区,集宗教圣朝、客家风情、森林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标准建设;万有山生态旅游度假村,集温泉休养、水上娱乐、特色饮食、休闲度假于一体,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村标准建设;泰华宾馆,按照一次性可接纳1000人住宿的五星级宾馆标准,提升县城游客接待水平;鼓励县城原星级饭店升级,再新建1-2家四星级以上饭店。

  (4)加强行业管理和队伍建设。旅游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和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使旅游行业有法可依。加强游客投诉处理机制,加大执行管理力度,成立与旅游休闲相关的协会组织。组建1-2家国际旅行社,加大旅行社组团数量,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提高服务人员队伍素质。举办景区(点)工作人员、旅行社导游人员、饭店的服务人员知识与技能培训班,以及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技巧培训,通过提高队伍的服务素质来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5)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推进县城、中心镇等三级综合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县城商业中心经营功能,商业专业特色街及商业服务网络建设;中心镇和其它依据其产业类型建设各自特色的商贸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培养一批功能齐全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市场,规划和建设物流产业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加快宾馆饭店、交通运输、休闲娱乐、商品零售等服务业改造升级;支持连锁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建立专业性与综合性并存的物流配送中心体系;发展地方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的工业产品、农产品和原材料仓储基地,完善县城各个区位的综合市场建设。建设若干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客货场,打造公铁联运枢纽。

  (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

  1.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

  (1)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重点打造水稻、蔬菜、水果、油茶四大优质农产品基地。优质水稻,重点是2个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水稻省市级示范点各5000亩,县级示范点8000亩,镇级示范点2.4万亩以上;优质蔬菜,各镇要办好100亩以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优质水果方面,各镇要办好1000亩以上优质水果示范基地;优质油茶重点是办好改造抚育、新种油茶百万亩油茶基地,以及麻布岗、赤光的万亩优质油茶示范基地。扎实开展高产优质农产品基地创建活动,良种良法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做好省级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及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落实好镇、村农田水利建设管护经费,让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2)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减少水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东江与韩江流域内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减少对化肥、农药、农膜等高碳、生态污染型生产资料的依赖,提倡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建设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食品“三品”基地,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使东江、韩江水系龙川段水质及农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大力推行农村沼气的综合应用,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净化空气,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优化农产品布局,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做强做大“双到系列”、“霍山香米”、“高山油茶”等品牌。按照“一镇一品”、“一镇数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有佗城镇“石硖”龙眼、“龙枫”牌腐竹;黄石镇双峰柿饼、双峰牌高山茶油;丰稔镇五官塘、登云镇樟塘“神龙山”椪柑、“神龙山”脐橙;四都镇四都柿饼(龙川柿饼) ;黎咀镇菜干、客家梅菜;义都镇嶅峰茶油、“嶅山”牌高山茶油、桂林茶、嶅山蜂蜜;老隆镇赤灵芝;老隆镇茶树菇;细坳镇香菇、五指毛桃;枫树坝水库鱼干、银鱼等。

  (4)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专业镇建设,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专业镇“333”行动计划》:培育3个农业专业镇,即麻布岗的脐橙,赤光的高山油茶,佗城的旅游业;培育壮大3家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支柱省级龙头企业;发展3个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切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组建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一批特色明显、带动面广、运行机制健全、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加工优势组建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行业协会。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要积极协调,研究制定优惠和激励政策,引导科技、金融、保险、供销、旅游等行业机构及其它社会、经济组织,面向农业农村开展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主攻方向上,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由过去初级加工、半成品加工、单一产品转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农副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四)加快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1.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强化县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龙川以建设中等城市为起点,强化生态,突出亮点,提高城市品位。充分利用县城的各种优越条件,高标准建设和管理,强化功能,突出特色,增强县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龙川县城发展成为粤东北山区地方性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成为新兴工业和物流为主导的、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要以重大建设项目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重视新城区高档化项目泰华城的建设,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形成集商业、酒店、医疗及居住为一体的高端综合生活社区。要在新城区大力发展中高档集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于一体的商务休闲区域,吸引区域内外商务人士到县城创业和居住。

  (2)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优化空间格局。按照打造大县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东江两岸商住,工业项目进园区”,以东江佗城至四都段为中轴,两岸各控制3-10公里土地打造大县城的发展思路,规划到2020年,县城发展到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到2030年发展到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打造东江上游明珠城市。扎实推进东江两岸防灾减灾工程、佗城东江供水、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及地面体育场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县城“三旧”改造、打通南北大动脉隆江线出口“瓶颈”及建设新大江桥等市政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3)注重城市环境改造和景观建设。城市开发要注重对现有山水、绿地元素的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城市尽量依山而建,保留有价值的山体、绿地和江岸,体现城市与自然山水相融合。规划保留中部的山脉,美化多条贯穿城区的河流沿岸,并以此为基本框架,合理布局多个城市公园,以及居住、工业、商业、办公、教育等功能用地。重点打造一江两岸城市景观带,使之成为龙川地标性形象工程。

  (4)积极探索龙川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继续抓好城乡规划管理,县域城镇总体发展空间结构定为南部、中部、北部三大主体经济板块。南部:主要依托南山产业转移园、幸福工业新城和商贸带动,主要发展工贸旅游业。中部:主要发展生态种养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北部:依托丰富的矿产、林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开发和加工业,打造资源开发专业镇。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力争惠州到河源轻轨项目延长到龙川。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公铁水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是争取规划立项惠州到河源轻轨项目延长到龙川,预留控制城际轨道线位在龙川的空间,主动融入由珠三角轨道交通同城化网络,构建与珠三角连接的 “2小时经济生活圈”。这是改善龙川区位条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龙川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架,“三纵六横”为主干的公路网。通过优化公路结构,国道、省道、县道路段的升级改造,以及加速中心镇与周边镇公路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架,“三纵六横”为主干的公路网,以及以行政村公路硬底化为基础的、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公路交通网络。汕昆高速公路(龙川县境内全长26公里)在龙川西出口连接,途经涧洞、跨越东江,上跨205国道,下穿广梅汕铁路。争取在老隆镇月落塘,义都镇中心村各设置一个互通出口。力争上级支持、立项,在中上半县建设一条通往瑞汕(国网)高速公路(接梅河高速),打通北边经济生命线。

  加快城市道路和城区出口道路建设。围绕“一江两岸,三城四路”,扩宽城区范围。拓展县城道路出口,X159线梅村至县城,东江二桥至义都,按一级公路规划进行控制;围绕东江进行东江东岸和西岸的综合开发,建成“两岸”城区100-150米宽度的主干道路;完善龙川老城、佗城等新城区、老城区道路扩展范围。争取贯通西纵公路建设。加快区域道路建设,打通中部出口。在龙川中部乡镇(田心、回龙、新田)选择一个出口修建一条与即将兴建的兴宁至赣州高速公路相衔接的一级公路,打通中部出口。

  继续对东江航道整治,完成部分桥梁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建设和完善内河码头渡口。

  3.积极推进能源水利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完善“三防”指挥系统,建成“三防”信息整理、处理、分析、应用、发布系统,使“三防”业务管理、调度和决策科学化。建设全县水利数据中心,强化水利基础信息统一采集、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同时为省、市水利数据中心提供数据资源,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五)加快发展科教文体事业,建设人文龙川。

  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服务和工程研发机构建设。至2015年,全县科技服务和工程研发中心达到8家以上。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努力打造科技进步活动月、“科普惠农兴村”、“千会服务千村”等主题科普活动品牌,推动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农民、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建成龙川县科技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高新技术产值超过60亿元。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至2015年,确保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6%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其中县城0.5%以下,农村1%以下),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2%以下;“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其中县城98%,农村95%)。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龙川启智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县城老隆规划兴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镇建设好1所规范化初中和1所中心小学。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初升高比例达90%以上,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5000人以上。撤并乡镇部分招生人数少的完中。田家炳中学创造条件上省一级学校,扩大普高的优质学位,使高中阶段优质学位达80%以上。至2015年,拟在县城新建一所高级中学。一中和实验中学之外的高级中学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教育装备实现标准化,完善“校校通”网络设施,使之延伸至面上小学,实现政务电子化。

  3.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率。

  巩固完善现有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多种门类的职业人才。至2015年县职高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学生总数的50%以上,力争2015年高级职业中学进入全省现代化农业职业示范学校行列,并争取通过全国示范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达标。至2015年,电大在校生达1500人以上,其中普通大专班在校生达500人以上,业余大专班1000人以上。至2015年,全县各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都要建有独立校舍、配备比较稳定的师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90%以上的村(居委会)办有成人文化技术夜校(班),达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占95%以上。

  发展3-6岁的幼儿教育。2015年底,全县所有镇建成1所以上的示范性幼儿园;2013年,全县学前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至2015年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4.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龙川。

  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擦亮赵佗和东江客家文化品牌,找准文化惠民的切入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完成萧殷公园改造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县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并在新城再筹建一个现代化图书馆。积极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我县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与互动,把历史文化名城佗城打造成旅游基础设施齐全的赵佗文化旅游区。争取完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城隍庙、赵佗故居、新塔、苏堤和嶅湖书院等一批重点修缮工程,并力争申报一批省、市级文保单位。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加快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和农村放映工程,提升服务能力。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三级”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抓好文化服务建设项目。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推进文化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发展动漫、创意、中介服务机构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娱乐业发展的引导,实施歌舞娱乐场所阳光工程,积极推动文化行业协会与外地文化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交流活动。切实加强市场管理,积极创建平安文化市场,制定完善奖励机制,对创作上有重大成果、表演上有突出成绩、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奖励。培养一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改革投入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公益文化事业持久稳定增长机制,制定相关财税等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龙川县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专项基金,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切实加强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壮大文化企业实力,切实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加强广电、新闻、出版的管理,积极推进全县数字电视网络系统的覆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5.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将体育发展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积极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锻炼标准》,推行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强与文化、旅游、工青妇、民政及农业等部门协作配合,打造户外体育旅游等品牌项目。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工作。合理健全社会体育机制,在全县24个镇建立文化体育指导站(中心),争取在2015年前完成全县24个镇文体站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轮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650人。改善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争取在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平方米。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节假日期间在全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群众健身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创建有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实现体育与教育、科研的结合,完成县业余体校重建工作,引进水上项目1-2个,走出一条适合龙川县情的体教科结合的道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倡和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调动各方面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积极性。结合现有体育场馆布局状况,在2015年之前在县城规划建设一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综合性体育中心。

  发展以体育服务为重点,多业并举的体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出户外体育的品牌赛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和户外体育活动。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丰富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水平,改善销售设施和装备,积极开拓市场。加强对体育彩票发行销售的监管和公益金的使用,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国家级生态县。

  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旋律,打造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绿色龙川。狠抓造林绿化。着力抓好东江、韩江流域、枫树坝水库、上板桥水库等周边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以荒山造林、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中心,重点突出生态区位重要的东江流域两岸山地、国道省道公路沿线、高速公路和铁路两旁的宜林荒山、迹地,作为重点造林绿化实施对象,实行高标准、高质量造林,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林地土壤理化状况持续得到改善,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得到提升,林区内生物圈更加群体化,森林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具体是,第一,对东、韩两江沿岸,水库周边山地的荒山、迹地进行人工造林,种植涵养水分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种,力争5年内新建水源涵养林面积2.5万亩,平均每年人工造林面积5000亩。第二,计划5年内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两旁林分改造面积5万亩。三是计划5年内对霍山、枫树坝、佗城、七峰山、四都鹿湖禅寺等景区公路沿线两旁山地进行绿化美化,对适宜造林的荒山进行人工造林,适宜林分改造山地进行有观赏价值树种的补植套种。第四,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生态公益林和部分重点商品林以全封山方式进行封山育林,规划至 2014年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96.56万亩。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域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完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护队伍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力促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着力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切实加强环保整治,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以资源的“高效、节约、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水源地保护区的水质与生物多样性。坚持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并重。对自然生态景观区开发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生态资源保护计划。开发期间做到保护与开发同步,避免掠夺式开发。自然生态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自然生态区的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良性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深圳等东江下游地区合作,共同探索东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主要方式是由东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出资金,由东江上游的山区负责建设生态林基地共建生态林,以提高东江流域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积极推广中电生态林共建模式,促进更多的地区和机构参与东江、韩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

  2.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以改善环境为目标,以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为主线,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建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埋厂,强化对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收集、转运和处置,避免造成对东江水质的二次污染;要抓好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加强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组织实施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积极开展污染源普查、环保执法、整治东江水环境、城镇污染综合整治、查处环境污染案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保宣传、环境监测、征收排污费等环保专项行动,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完成省、市下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的要求,做好污染减排工作。通过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重点污染企业下达了削减排污总量指标,对老污染源排放企业加强治理,重新核定削减排污总量指标。通过抓污染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良好执行环保主要控制指标。重点抓好东江、韩江水源区的水质保护,提高全县尤其是东江、韩江沿岸带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污染防治能力。建立环境保护工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坚持环保前置审批,严格把好工业项目“入门”关、“监督”关和“出口”关。2010-2012年间完成县城日处理2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2012年前规划建设东江周边佗城镇日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2015年前完成麻布岗等大镇日处理2-3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

  3.发展生态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工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发展与环保兼得的最佳选择。在发展生态工业过程中,必须严格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突出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强化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低污染、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同时,进一步提升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实现园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好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生态旅游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资源的“高效、节约、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4、探索发展低碳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参加碳汇交易,不断探索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发展碳汇林业。进一步开展碳汇基地试点。加强以增加林业碳汇为目的碳汇林种植、管理、保护。继续鼓励和支持广东省首批两个“碳汇林”建设项目之一的龙川“碳汇”造林项目建设。

  重视农业碳汇积累。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公共生态环境功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尝试农业碳汇补贴,引导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全力发展低碳产业。积极推进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发展。制定鼓励发展低碳产业政策,培育电子电器制造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

  提倡低碳消费模式。开展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活动,积极引导居民践行低碳出行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

  (七)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构建和谐龙川。

  1.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1)积极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确保社会就业局势稳定。“十二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40000个。到2015年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十二五”时期,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16万人以上。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覆盖进一步扩大。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非公有制企业,进城务工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范围,每年参保率增长15%以上,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步伐,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

  (3)依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自主协调、政府依法调整”的体制。“十二五”时期,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完善、规范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实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结案率达到100%,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政府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形成良好的分配秩序和合理的分配关系,广大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际平均工资水平年均增长10%左右。

  (4)加强信息服务基础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系统,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在各行政村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十二五”时期,培训失业人员6000人,指导企业在职职工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6万人以上。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医疗防治体系建设,把我县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努力提高我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医疗保障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1)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性社会卫生服务,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多层次要求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到2015年,镇级卫生院全部达到甲级卫生院标准,村卫生站达到甲级卫生站标准,建成设备基本齐全,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全县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到2015年,农村合作医疗入保率100%以上,基本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使全县农民100%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提高医疗预防基本条件。到2015年,全县医院病床计划达到2000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8张,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家庭病床普遍推广使用。县城新增一间公立二级综合医院、一间二级民营综合医院,东、西、南三角区域分别设立一间全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龙川县精神康复医院,每个居委会设置一间社区服务站,解决县城入院、看病难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

  (3)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业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态度,理顺用人体制。积极争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医疗卫生工作,优化学历结构。搞好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短缺专业人员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到2015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适量增长,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才达到3.37人,临床执业医师达到1.2人/千人口,从事预防工作医师达1.5人/万人口,从事保健工作医师达0.8人/万人口,中医执业医师达0.2人/万人口,执业护士1.6人/千人口,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全科医师不低于2人。到2015年,大学本科学历人员达到160人以上,高级职称人员达到60人以上;执业(助理)医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层次所占比例达到85%以上,镇卫生院具有中级职称人员达到50人以上,高级职称人员达到5人以上,乡村医生中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90%以上,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到2015年基本杜绝医疗责任事故和重大医疗技术事故发生。住院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6%以上,治愈好转率86%以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以上。

  (4)加强疫病综合防治。基本消灭地方病、传染病,对慢性、非传染性病症逐步开展针对危害因素的综合防治。到2015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达到98/10万以下;消灭小儿麻痹症,基本控制和消灭非典、禽流感、疟疾、流脑、乙脑、麻疹、百日咳、狂犬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使各种疾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标准内。一类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逐步扩大二类疫苗接种人群,新生儿接受乙肝计划免疫达100%,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

  (5)创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宣传和引导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到2015年,全县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合格率95%以上,劳动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放射卫生合格率96%以上。农村饮用自来水占总户数的8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争取全县60%以上镇达到省级卫生先进镇,巩固麻布岗、佗城、老隆三镇省级卫生先进镇成果。

  (6)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建立健全妇幼保健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开展优生优育,做好婚前健康检查、遗传咨询、围产期保健等服务,普及妇女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2015年平均期望寿命78岁,男性72岁,女78岁。

  (7) 促进中医中药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医疗保健多层次需求。改善全县中医医疗条件,县中医院要上等级,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以带动提高全县中医医疗水平。2015年中医治愈率80%以上。

  3.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

  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运用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控制人口均长,对政策外生育对象依法落实处罚措施,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龙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计划生育优惠卡制度的通知》、《龙川县农村纯生二女结扎家庭奖励办法》和《龙川县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办法》规定的奖励优惠扶助措施。抓紧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形成人口计生齐抓共管格局。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进一步转变群众生育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女孩的良好氛围。计生技术服务单位要制定B超管理、终止妊娠药物管理、终止妊娠手术管理、出生死亡报告制度;建立孕情检查和随访制度,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二孩生育对象实施全程管理。

  在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利用计划生育网络优势,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优生咨询服务,对育龄妇女宣传普及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疾病。

  4.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平安祥和氛围。

  加强普法教育,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完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作用,加大对不稳定因素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众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各镇综合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继续深化公安“三基”工程和推进公安“三安建设”,扎实落实好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整合资源,加强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建设。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继续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文明村庄建设。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对非煤矿山、交通运输、消防安全、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安全科技进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小矿山正常退出机制,完善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实施化工生产、储存园区安全规划。加强职业危害监管,创建安全健康作业环境。建立覆盖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和水上交通、消防等各行业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县、镇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

  安全监管监察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 年下降15%以上,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 年下降15%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5%,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零。

  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传销和商业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日臻完善,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5%,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90%。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监测布点密度达5公里,提高突发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和气象突发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八)推进政府改革和行政建设,提高执行力。

  加强职能转变,建设高效政府。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调动广大干群的工作积极性。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真正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能落实。切实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用敢于碰硬的严格问责保证执行力,以务实高效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反腐倡廉,建设清廉政府。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肃铺张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水平。

  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支持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强化司法保障和法律监督,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效率。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法律服务队伍,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管理。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

  建设法治政府。贯彻《行政许可法》等政策法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加快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政策,加强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居民民主选举制度,充分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权力。


                                                                                                                 龙川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1年5月23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