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授人以渔发展特色产业 创业就业鼓起群众腰包

龙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longchuan.gov.cn2020-10-16来源: 河源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

  开篇语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没有比群众的幸福生活更真实、更直观的“成绩单”了。

  凝心聚力促产业,幸福画卷铺田野。自2016年4月起,深圳市及宝安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脱贫目标任务,高位推动,精准施策,推动对口帮扶县龙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2020年6月,深圳市直机关单位、国有企业及宝安区对口帮扶龙川的57个省定相对贫困村,以及2796户贫困户856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4年的精准帮扶,在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之下,实现了“农民富”“农村美”“城乡差距小”“基层建设强”和“产业更兴旺”,小康之梦在龙川正变为现实。

  金秋十月,本报组成采访团,深入到帮扶村采访,对党建工作、扶贫产业、群众增收、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帮扶工作进行报道,还原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的过程,见证蓬勃发展的产业下群众富起来的幸福生活。

  扶持特色产业

  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金秋十月,龙川县通衢镇锦太村迎来晚造水稻丰收。其中,100多亩的黑米水稻收成良好,让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这是我们村的绿色产业,是群众增收的根本。”深圳市宝安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派驻锦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罗文斌的眼里充满激动。发展黑米种植产业、促群众增收脱贫,是他所在单位与村委、村民共同商讨后作出的选择。

  锦太村是通衢镇最偏远的村,交通不便,没有产业,2016年被列入省定相对贫困村。要想摆脱贫穷,产业是关键。2017年,帮扶单位宝安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投入2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成立了锦太黑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该村党员、村干部带头种植,免费为群众提供种子、技术,并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大力推广黑米种植产业。今年,锦太村黑米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试点种植30亩发展到450亩,预计今年产值将达150万元,带动了10户贫困户种植,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增加近17.4万元的收入。

  通衢镇扶贫办工作人员黄奕翔说,深圳市宝安区帮扶该镇锦太和华城两个村,在特色产业上主推黑米种植,两个村黑米种植面积超过200亩,其中带动20户贫困户种植黑米近70亩,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一个产业脱贫一个村,这样发展特色产业促村集体、贫困户增收的有效举措,是深圳市和宝安区帮扶龙川县发展产业的成功实践。据悉,在龙川,像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的“米产业”、绿色生态养蜂的“蜜产业”、白花小果的“油产业”、绿色无公害的“茶产业”“菜产业”等一大批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种养产业,在帮扶单位的全力帮扶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发展起来,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多次到龙川开展调研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发展产业”是他每次都要强调的要点。去年5月,姚任到龙川县龙母镇珠塘村调研时,对该村大力发展养殖食用牛蛙、油茶种植、家禽养殖等产业给予肯定,并要求帮扶单位肩负起深圳先行示范区、宝安区的应有责任,积极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大力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群众期盼、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因产业薄弱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短板补起来。

  今年9月11日,宝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立德到龙川县调研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并出席2020年宝安—龙川对口扶贫联席会议。王立德在会上表示,坚定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携手龙川争创全国脱贫攻坚的先进、区域协作发展的先进。

  正是基于对产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对口帮扶龙川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宝安区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克服龙川县贫困村人口多、土地少等难题,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务实发展,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打造“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

  其间,宝安区逐步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对贫困户的覆盖面,通过发展产业项目流转贫困户土地,带动贫困户就业,以订单生产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走出一条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实施流转农田耕地80亩发展优质水稻产业,不仅让荒田恢复成农田,群众还以田地入股分红增收。

  同时,深圳市、宝安区还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等绿色产业和入股产业园、水电站等实体经济等举措,增加贫困户及村集体收入。截至2020年上半年,该县共实施光伏、入股分红、资产性收益等项目100多个,参加资产性收益项目的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813户,33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年集体收入村均增收10万元以上。

  授人以渔

  带动群众创业增收

  “霜降子,摘茶籽。”霜降时节采摘的茶籽含油量最高。随着霜降临近,龙川县的油茶山开始热闹起来,群众三三两两扛起锄头上山锄草,为接下来的摘茶果做好准备工作。

  日前,四都镇新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焕强与妻子也上山锄草。他家种植了10多亩油茶树,今年的挂果率较高,一树一树挂满枝头的油茶果昭示着一年的好收成。“应当能压榨50多公斤的油,过年的花销有着落了。”黄焕强与妻子两人均是因残致贫,一家6口人的生计靠儿子儿媳在外务工维持,经济收入单一。从2016年开始,在帮扶单位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倾情帮扶下,黄焕强通过发展油茶种植增加了收入,2019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20元,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黄焕强的脱贫故事在新龙村不是个案。

  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陈韬凡介绍,在入户走访调研和听取群众和村委意见后,了解到新龙村具有种植油茶的优势,因地制宜实施“万亩油茶基地”种植计划,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全村开荒种植油茶,为当地种植户、贫困户发放82530株油茶苗,并邀请专家到村里为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新开和修缮了30多公里的茶山路,成立了村集体企业龙川县龙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龙福川”油茶商标,全力做优做强做大油茶产业。

  发展油茶产业举措得到了新龙村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响应。据统计,4年来全村开荒及补种油茶林800多亩,数百亩之前因“路难行”而丢荒的油茶山重新得到了有效管理,油茶产值由2015年100多万元跃升到2019年的500多万元,极大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其中,新龙村有劳动能力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种植油茶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2019年,新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7万元,全村61户贫困户222人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

  授人以渔,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带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走上富裕之路,是深圳、宝安区帮扶的重点和亮点。在广泛调查、深入调研和听取群众、镇村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深圳市、宝安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上,立足县情、镇情和村情,因地制宜发展能带动群众参与或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产业,比如油茶种植、水果种植、优质水稻种植及家禽养殖、家庭作坊等,尽量把产业准入的门槛降低,最大限度地带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底,深圳、宝安区帮扶龙川县的33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在帮扶单位的倾力帮扶下,累计发展山地种养、优质农业等特色产业近百个,建立健全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62个;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产业人年均增收2000多元,高山油茶、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生态养殖、光伏发电等项目成长为拳头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搭建扶贫车间

  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10月10日,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温室红掌种植基地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又一个扶贫车间项目落地。米贝村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该基地就业,担负温室大棚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吴水珍就是其中之一。

  “月薪3000元,主要是对红掌进行移盆、浇水、施肥等日常管理。”吴水珍对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感到非常开心,工作之余能够照顾到家庭,也可以耕地种田,非常适合她家当前的情况。

  今年40岁的吴水珍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为学龄前儿童,家里还有一位82岁的老人,因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夫妻俩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主要靠打散工和农业种植。另外两名在红掌种植基地上班的贫困户情况与吴水珍大体相同,都是因为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单一且不稳定。

  “产业引进来、发展起来,稳定脱贫有了底气,奔小康有了动力。”贝岭镇党委书记邹伟周说道。米贝村是省定贫困村,由深圳市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该村在去年“6·10”“6·12”特大自然灾害中,是受灾最为严重的行政村之一,其中扶贫产业也受到重创。温室红掌种植基地扶贫项目是米贝村今年引进的新项目,以“公司+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运营,不仅解决了部分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全村37户13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年度固定分红。

  龙川县委常委、深圳宝安对口帮扶龙川指挥部总指挥张百松表示,龙川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占比不到六成;部分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低,主要原因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教育年幼的孩子。因此就近就业或创业,在家务工赚钱、照顾老小两不误,是有劳动能力类型贫困户的梦想。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群众心中所盼,成为帮扶单位工作的着力点。深圳市、宝安区在投入产业扶持资金上,采取企业与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结成对子形成劳务合作关系,或是在产业合同约定上注明要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以“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既发展产业,又解决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在这样的扶贫导向下,不同形式的扶贫车间不断涌现,有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是种养基地,有的是农业龙头公司。在这里,贫困户以打散工、较稳定就业等方式,逐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据统计,目前深圳市、宝安区在龙川县共建的扶贫车间有60多个,提供较长期就业岗位300多个,圆了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梦。

  龙母镇珠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胡荣生在村里的扶贫产业牛蛙养殖基地上班,一个月有3000元工资,勤快的他还种了6亩地,老母亲享受了免费医保和社保,孩子也有教育补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2019年家庭收入达到脱贫出列标准。“有工做,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胡荣华说道。据悉,该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和贫困劳动力参与务工的形式带动100多人实现脱贫。

  张百松表示,在后扶贫时代,继续加强扶贫产业建设,带动更多群众发展产业,持续扶持群众创业,加强扶贫车间的建设等,仍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宝安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推进油茶、水稻、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建设,与龙川县携手建设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推进龙川县优质扶贫农产品对接“双区”大市场,筑牢小康龙川基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