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简介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龙川县廻龙镇大塘肚村,其附属革命纪念建筑有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兵工厂旧址、五兴龙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1962年兴建)、政府旧址广场和停车场。政府旧址及其附属纪念建筑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为清代客家方形屋,坐东向西,二进三横(左二横),正屋上三下三布局。土木结构,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地面,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大门左右墙面分别嵌有龙川县政府刻制的文物保护说明碑。上厅左墙嵌有五兴龙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志略碑一块。
19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华、兴宁和龙川三县的“年关”工农武装起义失败后,三县边界山区成为革命力量进行开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同年4月初,三县党员代表在龙川霍山太乙岩召开会议,成立五兴龙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由叶卓、蓝胜青、刘光夏、古青海组成,书记由叶卓担任。统一领导五兴龙革命斗争。
1929年1月,中共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和龙川县临时革委会在大塘肚成立,叶卓任县临委书记,并组建东江游击队。同时,为配合毛泽东、朱德率江西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兵分闽粤赣边发展,建立根据地,东江特委巡视员刘琴西在叶卓、罗屏汉等陪同下多次勘察龙川大塘肚、兴宁笔架山、双头山等地的地形,最终确定大塘肚为三县革命中心根据地。3月初,五华、兴宁和龙川三县工农代表大会在大塘肚召开,出席代表80多人。大会通过成立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选举曾不凡为主席,潘火昌为副主席,罗屏汉、胡燧良、罗文彩、蓝素娥为常委委员。同时还分别建立赤龙铁、龙老鹤、岗马坪和罗黄等4个联区政府及其中共区委,联区以下设乡苏维埃政府。另外,将东江和龙川县游击大队合编为建立了五兴龙县游击大队。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是闽粤赣边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以大塘肚为中心的五兴龙苏区正式形成。五兴龙苏区的创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伟大实践,是其后来形成闽粤赣苏区并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在红色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多种措施来发展巩固苏区。首先在苏区机关驻地大塘肚乡实行土地革命。其土改分田方法成为1929年10月由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夏、朱子干、陈魁亚、陈海云等七人签发由东江革命委员会公布的《土地政纲布告》的基础和借鉴。五兴龙县苏区的建设得到了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1930年8月红四军前委秘书长古柏受党中央委派在五兴龙党政军领导干部学习班授课,强调革命者要过“五关”,即政治关、思想关、社会关、生活关和宗族关。1929年6月至1930年冬,敌人对五兴龙县苏区机关驻地龙川大塘肚进行了反复“围剿”,当地男女老少都参加了反“围剿”。一年多时间里,大塘肚根据地经历了大小战斗24次。以致大塘肚苏区十室九空,苏维埃政府旧址多次被敌人放火焚烧。
另外,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右边不远处有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兵工厂旧址。兵工厂旧址原为一座建于清代的打铁铺,具体位置叫沥底里。打铁铺土木结构,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灰瓦屋面,土泥地面。平面长方形,建筑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大门坐东向西,内有木金字架支撑屋面,西南角有一小房间。1929年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在此设立兵工厂,为游击队修造武器。20世纪50年代至今,该旧址部分建筑成为村里的榨油坊。
1962年,为纪念五兴龙苏区土地革命时期革牺牲的革命烈士,廻龙镇人民政府在东北村横岗艮兴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方尖形,青砖砌成,外批水泥石米。基座平面正方形,边长3米。碑总高约10米,分三段,第一段正面嵌有龙川县革命活动《志略》,第二段较短,无文字,第三段为方尖形,正面阴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顶有避雷针。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对研究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组织在当地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史迹有很高的价值,具革命纪念意义。1986年公布为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公布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7月公布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5月公布为河源市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同时,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其附属革命纪念建筑又是龙川县作为中央苏区县的重要依据,2011年4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龙川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央苏区县之一。2015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